漳浦剪紙的基本介紹
福建漳浦剪紙藝術源遠流長,唐宋以來非?;钴S,據《漳浦縣志》記載:“元夕自初十放燈至十六夜,乃已神祠家廟,或用鰲山運傀儡,張燈燭,剪采為花,備極工巧”。今分布在漳州市漳浦縣沿海一帶。
產品特點
漳浦剪紙以構圖豐滿勻稱、對稱平衡、線條連貫簡練、連接自然、細膩雅致著稱,在表現手法上,以陽剪為主、陰剪為輔,陽剪和陰剪互為補充,密切配合,使整個畫面主次分明,錯落有致,富有層次感。在色彩上以單色為主,在對比色中求協(xié)調,具有強烈的工藝裝飾效果。
“排剪”技法的運用,則充分體現了漳浦剪紙纖巧細膩的特點,那種細而又細,成組成排,反復出現的線條,對表現羽毛、花瓣等事物絲絲入扣。在用紙上采用了一些不易變質、褪色的剪紙材料。
歷史民俗
福建漳浦剪紙最初只是作為刺繡的底樣,隨著漢族民間民俗活動的盛行和受北方貼“窗花”等中原文化的影響,漳浦剪紙開始應用于各種結婚、祭拜活動,剪各種豬腳花、餅花、花貼于禮品、祭品上,寄托美好的心愿。
明清以后,剪紙也逐漸脫離刺繡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。漳浦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、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,在中國民間藝術中占有一定位置。
說到漳浦剪紙,人人都會懷念起已經過世的四位老婦人的名字:陳金、黃素、林桃、陳匏來,她們被合稱為閩南“四大神剪”。漳浦剪紙有著多元的創(chuàng)作風格,陳金、黃素在繼承漳浦剪紙的基礎上,借鑒傳統(tǒng)刺繡表現手法,創(chuàng)造了“排剪”技法,形成漳浦剪紙構圖豐富勻稱,線條繁復細膩的寫實特色;林桃、陳匏來立足本土,注重主觀想象,開創(chuàng)了漳浦剪紙藝術構圖奇巧、古拙抽象的寫意風氣;特別是林桃,被藝術界稱為“中國民間畢加索”。“四大神剪”不僅是南方剪紙藝術流派的杰出代表,更是真正的農民和漁民,她們從小目不識丁,長大后日夜操勞,剪紙絕非職業(yè),只不過是一種天生的愛好,自覺的傳承,長年的素養(yǎng)。以剪為伴的四位老人,不但以無聲的藝術語言和成熟精湛的手法,給剪紙藝術留下彌足珍貴的傳世之作,也影響和帶動了漳浦有志于剪紙藝術的一代代藝人。
現如今,漳浦縣擁有近千人的剪紙作者隊伍,老、中、青、少,各顯神通。陳秋日、高少蘋、歐陽艷君、李小燕、陳燕榕、盧淑蓉、游金美等剪紙藝人,吸納大江南北各種藝術流派的營養(yǎng),與時俱進,她們的不少作品在國內外舉辦的大賽中屢屢獲獎,各具特色。2010年,“首屆福建省民間剪紙藝術職業(yè)技能競賽”在漳浦舉行,來自全省各市(縣)的一百多名剪紙能手通過兩天的現場創(chuàng)作和剪法技藝比拼中,漳浦剪紙藝人歐陽艷君奪得了最高獎“金刀剪獎”,這標志著漳浦剪紙技藝達到了福建省剪紙藝術的頂尖水平。
獲獎榮譽
1993年漳浦縣被文化部授予“中國民間藝術(剪紙)之鄉(xiāng)”;
2006年漳浦剪紙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;
2007年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;
2010年漳浦剪紙作為“中國剪紙”的子項,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