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知道顧客因為品類思考,品牌選擇。我們做品牌的終極目標也是代表品類或其特性。
實際上,我們在終端看到很多包裝,只能識別品類,難以識別品牌。顧客記住了品類,下次購買可能就選擇了這個品類里其他的產(chǎn)品。導致品牌塑造的過程比較艱難。
每天大量的用戶在逛商場,逛淘寶,逛抖音,這些用戶可能不買你的產(chǎn)品,但是并不代表他們未來不買。如果我們在這些終端,只展示了品類,沒有強化我們的品牌。實際上,我們是浪費了大量的廣告機會。
廣告,不光是給購買者看的,還是給潛在顧客,沒有購買產(chǎn)品的顧客看的。試想一下,如果大眾都不知道勞斯萊斯,只有購買者知道勞斯萊斯,這種情況下,還會購買嗎?人是社會動物,普通人不知道勞斯萊斯的價值,購買者就難以用來彰顯身份。
所以我們必須讓不購買產(chǎn)品的,或者潛在顧客也知道我們。最省錢的做法,就是把包裝當做廣告去做。
想想,如果你打廣告了,顧客只知道這是什么產(chǎn)品,而不知道這是誰家的,這個廣告的作用有多大呢 ?
可以說80%的包裝是沒有強化自己的品牌的。或者說沒有自己的品牌識別的。
這種情況,如果占有渠道優(yōu)勢,是可以賣貨的。銷量一旦起來,競爭對手看見,就會想辦法代替掉你。畢竟你沒有品牌,你只是在賣產(chǎn)品。
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?
要賣貨,還要強化品牌識別。我在這里說的是品牌識別,而不是名稱。因為品牌識別,品牌名稱只是識別之一。
比如三精藍瓶子,提夫尼,顏色就是它的核心品牌識別,而廚邦醬油他的品牌識別是綠格子。
先說賣貨,賣貨賣的是什么?實際就是品類,顧客真正需要的也是品類,品牌起到的是保障和彰顯價值。
所以我們的包裝設計,一定要讓顧客知道這是什么產(chǎn)品。如果顧客看不出來這是什么,顧客可能扭頭就走了。
在賣貨的同時,要強化品牌的識別,要讓顧客記住你的視覺。比如四喜的品牌識別色是黃色,微信交流之后,可能很久就不聯(lián)系了,偶爾有包裝設計需要,一時想不起四喜的名字,要么就是搜下包裝設計,要么在通訊錄看看,翻一翻找黃色頭像。
通過包裝設計這個品類能找到四喜,通過在通訊錄看頭像顏色,也能找到四喜。
這就是品類與品牌識別的作用。品類能快速的對接顧客的需求,識別的目的就是讓顧客找到你。
所以我們在設計包裝的時候,也是這樣的道理。我們先看看三只松鼠的包裝設計,三只松鼠是知名的電商品牌,他們從電商起家,后來也在線下開店。
三只松鼠這個名字非常有畫面感,聽著名字就知道他的畫面感覺。三只松鼠的品牌識別,一是三只松鼠這四個字,而是三只可愛的卡通松鼠。
如果你的品牌名稱適合卡通化,ip化,可以學習三只松鼠的方式。強化品牌的同時,又能明確自己賣什么產(chǎn)品。
如果名字難以卡通化,就不一定要做個ip,比如老街口,這個名字是比較難卡通化的,所以品牌識別實際就是品牌的名稱。
所以四喜在給老街口設計包裝的時候,就把名字放大大的。
當然也可以加入一些品牌識別的元素,比如良品鋪子,他們的名字,同樣是難以ip化的,所以良品鋪子最新的包裝都有個對鉤。
總之一款合格的包裝一定是既能賣貨,又能沉淀品牌資產(chǎn)的。而不是一味強調(diào)品類,而忽視自己的品牌識別的包裝。
在同一個商場,每天流量一定,強化自己的品牌的包裝,時時刻刻在給自己的品牌打廣告,而不強調(diào)自己品牌的包裝,如果顧客不購買,就在難以被記憶。
長此以往,越強化自己品牌的包裝,品牌力就越強,產(chǎn)品就更能容易賣。而不強調(diào)自己的品牌的包裝,慢慢的被渠道替換掉。
我們也不能從一個極端,走向另一個極端,就是只強化品牌識別,不強化自己賣什么產(chǎn)品。除非你已經(jīng)像蘋果一樣,放個logo,就知道是蘋果手機。否則,一定要品牌,品類二者并重。
所以四喜在給老街口設計包裝的時候,就把名字放大大的。
當然也可以加入一些品牌識別的元素,比如良品鋪子,他們的名字,同樣是難以ip化的,所以良品鋪子最新的包裝都有個對鉤。
總之一款合格的包裝一定是既能賣貨,又能沉淀品牌資產(chǎn)的。而不是一味強調(diào)品類,而忽視自己的品牌識別的包裝。
在同一個商場,每天流量一定,強化自己的品牌的包裝,時時刻刻在給自己的品牌打廣告,而不強調(diào)自己品牌的包裝,如果顧客不購買,就在難以被記憶。
長此以往,越強化自己品牌的包裝,品牌力就越強,產(chǎn)品就更能容易賣。而不強調(diào)自己的品牌的包裝,慢慢的被渠道替換掉。
我們也不能從一個極端,走向另一個極端,就是只強化品牌識別,不強化自己賣什么產(chǎn)品。除非你已經(jīng)像蘋果一樣,放個logo,就知道是蘋果手機。否則,一定要品牌,品類二者并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