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陽踅面的基本介紹
踅面,是陜西合陽的漢族風(fēng)味小吃。香味濃郁、軟糯粘甜。大棗還具有益氣補(bǔ)血、養(yǎng)腎安神之功效。有的人寫成“旋面”,是因為“旋”字在合陽方言里念“踅”。有的人寫成“頁面”,這是誤讀。
產(chǎn)品特點
具有入口柔、咀嚼勁、辣味足、降血脂等特點。
歷史民俗
“踅”字是個冷僻字,清代合陽有人編了一本《土音雜字》,出于好心,找了一個古音又讀“xué”的“頁”字來為“踅”字注音。但知道這個古音的人實在太少了,結(jié)果弄巧成拙,大家都按本音讀“yè”,而沒有人讀“踅xué”,外地人到合陽更是按字讀音,這樣一來,便把“踅面”弄成“頁面”了,實在是一大誤會。
踅面的來歷相傳是由西漢淮陰侯韓信所創(chuàng),到現(xiàn)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可稱得上是“中國最古老的方便面”。漢朝初年,魏王豹反漢,韓信奉命出兵平叛,準(zhǔn)備在洽川的夏陽渡軍。假如埋鍋造飯,敵兵就會從煙火的大小多少判斷兵力的強(qiáng)弱,是兵家大忌。為解決士兵吃飯問題,韓信讓以當(dāng)?shù)厥a(chǎn)的蕎麥為原料,烙成大餅,發(fā)給士兵,吃時用開水一泡即可,十分快捷方便,為戰(zhàn)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?!磅健奔础罢圩恪?,是個會意字,在關(guān)中方言中是“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”的意思。因為踅面從和面、攤餅到下面、撈面甚至放調(diào)料的每一個程序,都有“踅”的動作在里邊,因而得名。據(jù)說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個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。但街上也有把“踅面”寫作“旋面”的,想必也與一圈一圈地旋著刮攤有關(guān)。
制作方法
踅面用蕎面做成,分為磨面、和面、攤面、切面、下面五道工序。賣踅面的人講究自己動手,把蕎麥揀凈淘好,磨成細(xì)面。和面時要用能裝四五十斤的大瓷盆,在面粉里添上水,用一根粗木棒順同一方向攪拌,這是關(guān)鍵的一環(huán),必須稀稠得當(dāng),攪拌均勻。面糊和得好,攤出的面更好。攤面用的是特制的鐵鏊,重達(dá)40余斤,直徑二尺多。舀一勺和好的面糊倒在鏊中心,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劃開攤平,據(jù)說“踅面”即由此得名。稍頃,待一面受火變硬翻過來烘烤另一面,烙到七八成熟,疊在一起,折成四折,用刀切成細(xì)絲,講究切成的寬窄和面餅薄厚一樣,四棱見線,才顯功夫。切好的面碼在木箱在里備用。吃時把水燒開,再放少許鹽,以防面入鍋中變粘。抓一把切好的面投入鍋中,用筷子須鍋一攪,便可撈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