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華兩頭烏豬的基本介紹
金華“兩頭烏”豬又稱金華豬,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。金華豬的形成歷史悠久,根據金華縣古方出土的西晉(公元265-316年)陶豬和陶豬圈文物考證:早在1600多年前,金華、衢州(原屬金華地區(qū))一帶養(yǎng)豬業(yè)已相當發(fā)達,由于產區(qū)山丘連綿,交通不便,遠銷十分困難,迫使農民尋找加工腌制豬肉、豬腿以便貯存和遠銷外地的新途徑。據考證,金華農村腌制豬腿,始于唐朝開元年間(公元713-742年),距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。相傳在宋朝時期義烏人宗澤公,在行軍時從家鄉(xiāng)帶去很多腌肉招待友人,味美質高,取名為“家鄉(xiāng)肉”,距今也有900年左右的歷史。 此外,以金華兩頭烏豬為原料的金華火腿為世界三大著名火腿品牌之一。2008年,“金華火腿腌制技藝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,2014年,“金華市金華火腿”證明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。
因其頭頸部和臀尾部毛為黑色,其余各處為白色,故又稱"兩頭烏",是全國地方良種豬之-。原產東陽的畫水、湖溪,義烏的義廳,金華的孝順、澧浦、曹宅等地。本世紀60年代起飼養(yǎng)范圍漸次擴大到省內外。金華豬皮薄骨細,肉質鮮美,肉間脂肪含量高,其后腿是腌制火腿的最佳原料。金華豬產仔多,母性好,泌乳量大,哺育率高,繁殖性能好。 有關部門從70年代末開始采取金華豬的保種措施,由金華豬場、市農科所和農試站、東陽良種場按照大、中、小三個類型有計劃地開展選育工作。
營養(yǎng)價值
豬肉含有豐富的優(yōu)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,并提供血紅素(有機鐵)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,能改善缺鐵性貧血;具有補腎養(yǎng)血,滋陰潤燥的功效;但由于豬肉中膽固醇含量偏高,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。肥肉中的腦磷脂與不飽和脂肪酸,是一種重要的健腦補腦物質。 肥肉能強身健體,沒有脂肪食物,人體內必須的維生素A、D等脂溶性維生素(維生素食品)就無法吸收和利用。
產品特點
金華豬體型中等偏小,毛色遺傳性比較穩(wěn)定,毛色除頭頸和臀部、尾巴為黑色外,其余均為白色,故有“兩頭烏”之稱。在黑白交界處有黑皮白毛的“暈帶”。耳中等大小、下垂,額上有皺紋,頸粗短,背稍凹,腹大微下垂,臀較傾斜,四肢較短,蹄堅實,皮薄毛稀。乳頭多為7-8對。
金華豬按頭型可分為“壽字頭”和“老鼠頭”兩種類型?!皦圩诸^”型豬分布于金華和義烏等地,個體較大,生長較快,頭短,額部有粗深皺紋,背稍寬,四肢較粗壯。“老鼠頭”型豬分布在東陽等地,個體較小,頭長,額部皺紋較淺或無皺紋,背較窄,四肢高而細。
